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主营业务 > 行业信息
行业信息CASES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何再创新

作者: 来源: 日期:2014-10-15 13:59:16 人气:0 评论:0 标签:

    【编者按】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近年来风生水起。城市的未来可能就在这些创意空间里,通过上海基层观察实践者的介绍,我们看看上海是怎么做的。

    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一些从事艺术、设计的创意者们自发聚集到莫干山路、泰康路、昌平路、福佑路的老厂房和仓库,从事文化创意活动。到2013年底,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实现增加值25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1.5%。全市87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一轴(延安路城市发展轴)、两河(黄浦江和苏州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多圈(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的空间布局。回顾上海文创产业园区发展的路径过程,可以看出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升级的一些基本经验和趋势。

    做法与经验

    上海的文化创意园区最早是由一些企业改造老厂房自发运营的,这种模式成本低、可复制,但也有弊端,如短期利益至上可能造成园区功能异化、同质竞争缺乏特点等。经过近十年的优胜劣汰,园区在快速的数量扩张和前期的“筑巢引凤”后,更加注重内在的发展质量,逐步转型到以国家级产业基地为引领、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的新阶段。

    一是依托主导产业集聚企业打造产业链。上海文化创意园区有四类主导产业:设计策划类、艺术创作和展示类、技术创新和服务外包类、时尚和休闲服务类。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大大推进了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产业定位明晰、产业链带动效应明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一个集聚区内,一个行业的产出,可以作为另一个行业的投入品。比如,设计研发产业的产品可以作为动漫游戏产业的投入品,而动漫游戏服务又可以作为影视产业的素材,大大提高了效率和产出水平。

    二是专注产业细分,形成品牌特色。以创意设计产业为例,已细分为时尚设计领域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时尚产业园、尚街、2577等;软件创意设计领域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虹桥软件园;建筑设计领域的八号桥、文定生活、创邑金沙谷;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工艺旅游纪念品设计产业集聚区;设计外包服务领域的八号桥、江南智造;视觉艺术领域的映巷创意工场、M50创意园等。

    三是依托产业基地引领园区和产业整体联动发展。仅以收取租金和提供物业配套的初级服务只能带来低端和同质化客户。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推动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基地和平台建设,近几年,文化创意园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起到了整体提升能级的效果。超过80%的园区,至少建有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涵盖产品孵化、展示推广、技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政策咨询等,从各个维度做好配套功能服务,实现从筑巢引凤到腾笼换鸟的转变。以张江文化产业园区为例,由分散在不同的产业聚集区组成,并没有连成一片。因此,园区运营主体的发展不是靠房地产的租售,而主要靠搭建平台服务企业进行产业投资。

    园区的运作模式,从企业自发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近十年来,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由中心区向外扩散,杨浦、宝山、嘉定等区的一些园区规模、品牌和影响力已超过了八号桥、田子坊等早期园区。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并不单纯依赖地段、政策,而是越来越依靠品牌、服务和内涵。

    政府的推动体现在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和政策扶持上。比如,上海从三个方面对影视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给予优惠政策,即营业税扶持税额60%、增值税扶持税额3%~5%、所得税实行三免二减半等,对园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各区县对园区发展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如普陀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同时,为防止创新发展中出现盗版、仿造、抄袭等现象,市区两级不断加大园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杨浦区还与市知识产权局共同建立了全市第一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知识产权园。

    社会参与方面,一种是校企运作,通过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背景,通过整合资源对老厂房进行统一改造。典型的如同济大学周边的建筑园区、东华大学附近的时尚园区、上海交大周围的软件园区等。第二种是推进园区与街区、社区融合。一些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正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转型。最典型的如田子坊,将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文化、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环境,也探索了城市旧区改造的新模式。

    市场运作方面,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大致有6种建设模式,包括体制外企业投资运作、国有企业集团自行运作、大学投资建设、大集团合作、街道与经营者合作、行业协会牵头等,产权方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专业管理团队参与运作和管理。近几年,不少园区从一般房屋租赁到提供完备物业服务,进而发展到以帮助企业孵化、开展各类咨询、提供金融服务、参与企业发展等注重园区服务能级提升和园区运营模式创新的新阶段,努力实现从园区运营者到区域产业撬动者、从二房东到服务集成商的转变。如德必集团为园区企业提供基础人才服务、投融资服务、品牌推广服务等7大增值服务;93.5%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还自行制定管理制度。一些园区企业已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并逐步走出上海拓展空间。徐汇软件园先后与济南、常州、马鞍山三地建立合作园区;纺控集团在文化创意园区规模和管理服务上名列前茅;圣博华康在全国投资和运营了8个文化创意园区。

    园区与产业新趋势

    从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园区从招商引资向帮助企业孵化、参与企业发展与园区企业共同成长转变,促进区域整体转型。园区的角色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随之深化。

    在起步阶段,考虑商务成本和产业转型后员工安置问题,按照土地性质、产权关系、建筑结构三个不变的原则,通过老厂房改造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目前上海的创意园区,三分之二是由老厂房改建而成。八号桥、田子坊等园区成为具有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色,同时促进了全市和区县的产业结构调整。

    在高速成长阶段,随着多个创意群体集聚,呈现出创意产业、旅游业、租赁业、房地产业等行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实现区域的整体转型发展。最典型的是宝山区大场镇。6年前,“动漫大场”的提出还引起过非议,现在已在业内颇有美誉。最吸引企业的,是“动漫大场”一直着力打造的“最适合动漫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环境”:一方面从创业苗圃的孵化到引入总部企业,专注企业成长链的培育;另一方面专注产业链的培育,推进和实现“作品、产品、商品的联动发展”。从“铁大场”到“动漫大场”,从产业转型前的化工业、仓储业集中区,到动漫产业品牌聚集的文化大本营,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整体环境以及人口结构的调整优化。

    进入成熟发展阶段,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资本与企业之间,需要解决的是对文创企业的评估和服务的环节,这就要求园区经营者具有识别文创企业成长性的能力和为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培育企业成长,挑选、集聚和培育好优质企业,以降低园区租金等方式换取企业股权,为资本与企业的对接创造条件。这样,园区的经营者可以在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从中获得更多收益。比如,德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每个园区拿出一定面积,以免房租的方式换取企业的部分股权用以扶持创意企业发展;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盈利由物业收益、税收分享以及投资性收益三部分构成,投资利润占到利润总额的10%左右,未来物业收益会降到40%以内。

    可以说,文化创意园区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孵化器,在上海产业退二进三、创意创新氛围营造、城市景观改造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创意园区如何再创新

    从全市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看,在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平台打造、品牌特色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方面,有很大的空间潜力可挖。借鉴全市经验,可从以下方面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发挥园区在调结构、促转型、提能级、增活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促进文创产业带状连片集聚发展。从全市看,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的关键是规模化和品牌化,这既是园区集聚企业的需要,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产业链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意园区数量在中心城区中并不少,但空间布局比较分散,单个园区的建筑面积较小,缺乏园区与园区之间、园区与街区间的有效互动,产业氛围不足,制约了文创产业发展的整体带动效应。借鉴大场和张江的经验,连片、带状的组团式布局和产业投资式的运营模式是发挥规模效应的可行之路。对沿街建筑、集聚带内的单体园区进行整体的景观规划与再创,对沿街商铺进行业态调整,积极引入创意产品的销售、时尚设计产品的展示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行业,打造产业生态。将文化创意与挖掘文化底蕴结合,对沿街绿化带、支马路改造赋予更多历史人文元素,融合产业园区与生活社区的功能,营造集聚带内“创意式生活”氛围。建立各园区间、园区内外企业间的互通合作机制,以实现全区创新创意类园区信息共享。根据“定位不同,政策不同”的原则,将政府有限的资源聚焦原创型、平台型、孵化型园区,鼓励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水平。

    探索市区合作开发模式,借鉴杨浦、宝山等区的市区合作改造市属资源和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的做法,有必要积极探索市区合作开发的创新模式。一是联合市属专业部门和单位搭建平台。建成一批产业孵化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产品和产权交易平台。以服务平台、行业领军人物、核心项目的入驻带动园区的整体招商。二是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共建共享。在产权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合作开发有利用价值的园区和建筑。可利用有历史风情的民居为载体,采用租赁合作的方式,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三是优先集聚发展创意设计业。创意设计业既从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同时也是专业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是“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关键,不适合大都市发展的产业完全可以借助创意设计,留住适合都市环境、附加值高的部分,对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飞地”式、连锁式的扩张和经营是形成品牌和规模的可取经验,未来会形成在设计、建设、招商领域专业化竞争的格局,部分品牌园区、品牌管理公司会脱颖而出,占领主要市场份额。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外省市的沟通,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建筑体量适中、功能品质突出的厂房与房产资源,通过租赁合营、股权投资等多种合作方式,打造文化创意园区分园,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集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同时实施“打开来”战略。中心城区地域面积小,居民密集度高,文化创意园区和居民社区犬牙交错,建设和运行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在今后的园区发展运营中,有必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资源共享,推进文化创意园区与校区、社区融合。如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免费票或优惠券,鼓励周边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园区中来;在社区介绍或征集最新的文化创意,在公共宣传栏、社区走廊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平台,让文化创意融入居民生活。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本文网址:http://huadecg.com/show.asp?id=35
上一篇:没有啦